HSK 6 Actual test 1
Thời gian làm bài: 1 giờ
Hãy bắt đầu chinh phục nào!
Xem trước nội dung:
蜡染是中国传统的纺织印染手工艺,已有 2000 多年历史。蜡染色调素雅, {{}} 独特,用于制作服装服饰和各种生活实用品,显得 {{}} 大方、清 新悦目, {{}} 民族特色。
温泉是从地下自然涌出的泉水,其水温高于当地年 {{}} 气温 5℃以上。 形成温泉一般要 {{}} 地底有热源、岩层中有让泉水涌出的裂隙、地层 中有 {{}} 泉水的空间这三个条件。
人的耳朵有一种“掩蔽” {{}} ,它能自动 {{}} 环境中的噪音,而把那 些我们感兴趣的声音凸显出来。因此,即使我们站在人声 {{}} 的人群中, 也能听见别人对我们讲的话。
剁椒鱼头是湘潭的一道名菜。它将鱼头的“鲜”和剁椒的“辣”融为一体, 风味 {{}} 。它采用蒸制的方法,尽量 {{}} 鱼头的鲜香,而剁椒的味道又 会 {{}} 地渗入到鱼肉当中。火辣辣的红剁椒,覆盖着白嫩嫩的鱼头,湘菜 香辣的 {{}} ,在“剁椒鱼头”上得到了完美体现。
滕王阁的第 5 层, {{}} 是登临远眺的最佳去处。登上 5 层的回廊,放眼望 去,果然天光水色,一碧万顷,心中天地也 {{}} 宽广起来。要是赶上 {{}} 西下,也许就真要进入“落霞与孤鹜齐飞,秋水共长天一色”的 {{}} 了。
挫折虽会给人带来痛苦,但也可以磨炼人的 {{}} 。它能使人学会思考,从 而以更好的方式去 {{}} 自己的目标、成就辉煌的 {{}} 。正如一位科学家 所说:“人们最 {{}} 的工作往往是在逆境中做出的。”
宋代有个叫杨时的人,是大学者程颐的学生。有一次,他去 {{}} 程颐,恰 巧 {{}} 上程颐在睡午觉,他就站在门外静静等候。 {{}} 天降大雪,等程 颐醒来时,雪已下了一 {{}} 多深。这就是传颂至今的“程门立雪”的故事。
鱼缸透明度很高, {{}} 从哪个角度观察,里面的情况都一清二楚。“鱼缸” 法则 {{}} 到管理中,就要求管理者提高各项工作的透明度。有了透明度, 管理者的行为就被置于全体下属的 {{}} 之下,这样能有效地 {{}} 管理者 滥用权力,从而强化管理者的自我约束机制。
鸡蛋,从外打破是食物,从内打破是生命。人生 {{}} 是,从外打破是压力, 从内打破是成长。如果你 {{}} 别人从外打破你,那你 {{}} 成为别人的“食 物”;如果能自己从内打破,那么你会发现,自己的成长 {{}} 一种重生。
光阴是一把雕刻刀,在天地之间创造着种种 {{}} 。它能把坚冰融化成春水, 把幼苗扶持成大树。当然,它也能把园林变成荒漠,把城市变成 {{}} 。你 珍惜它,它就在你的周围长出绿荫,结出 {{}} 的果实;你 {{}} 它,它就 化成轻烟,消失得 {{}} 。
春秋时期的宋国,气候干旱少雨,境内又缺少江河湖泊,所以农民种庄稼主 要靠井水浇灌。当时有一户姓丁的人家,因为他们 家的地里没有水井,(71) ,所以时常 要有一个人一天到晚专门干提水、运水和浇地的农 活儿。日子久了,(72) 。后来,丁家 决定打一口水井来解决这个难题。水井打好后,丁 家人高兴地对邻居说:“我们家打了一口井,得了 一个人!”村里的人听说后,(73) 。 然而不知是谁把丁家打井的事掐头去尾地传了出去,说丁家在打井的时候从地底 下挖出来一个人。一传十,十传百,连宋国国君也被惊动了。(74) , 宋国国君特地派人去丁家询问。丁家人说:“我家打的那口井给浇地带来了很大 方便,过去总要派一个人常年在地头为农田灌溉,现在不用了。(75) , 而不是从井里挖出来一个人。”
这个故事告诉我们,凡事只有经过调查研究,才能弄清真相,千万不要轻信 流言蜚语。
A 为了查明事情的真相
B 是我们家多了一个干活儿的人手
C 灌溉庄稼要到很远的河边取水
D 纷纷来他们家道喜
E 全家人都很疲惫
很多园林工作者都有这样的体验:当气温较高时,(76) ,且香 气较浓;当气温较低时,则只有在花的附近才能闻到花香,香气也比较淡。花香 的浓淡真的与气温有关吗?
要回答这个问题,(77) 。原来, 大多数花卉的花瓣里都有一种油细胞,它能不断分 泌出有香味的芳香油。这种芳香油易挥发,而扩散 到空气中的芳香油分子会刺激人的嗅觉器官,使人 产生芳香的感觉,这就是花香。所谓的香气浓淡, 不过是进入人鼻孔中芳香油分子的多少罢了。实验 证明,当其他环境因素(如风力、湿度)完全相同时,(78) 。气温 越高,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越快,扩散也就越快。
(79) ,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减慢,由花朵扩散出的芳香油 分子大都聚集在花朵的周围。只有靠近花朵,才能闻到花香。而阳光明媚、天气 暖和时,一方面,较高的气温加快了芳香油分子的无规则运动,使其扩散加快; 另一方面,花卉附近的地面受热辐射后,气流循环加快,( ) ,这 就进一步加快了花卉中芳香油的分泌和挥发,花的香气更浓,从而使人产生香气 袭人的感觉。
A 从而不断将花卉附近的芳香油分子带走
B 芳香油分子的扩散速度主要受气温影响
C 随处都可以闻到花香
D 先得弄清“花香”是怎么回事
E 在低温无风的天气里
一位经济学家做过一个实验:请人帮忙把陷在土坑里的小汽车推出来。他随 机向路过的行人求助,发现半数以上的人都乐于出手相助。第二次,他改变了求 助策略,他告诉行人,如果有谁愿意帮忙推车,他将给 予对方 10 块钱作为报酬。这次竟然只有很少的几个人 愿意帮他,甚至有人说:“我没有时间,你用 10 块钱去 雇用别人吧。”第三次,经济学家改变了答谢策略,车 被推出土坑后,他赠予每个施助者一个小礼物。这次他 发现,施助者不但愉快地接受了他的小礼物,还反过来 对他表示感谢。
经济学家是这样解释的:我们同时生活在两个市场里,一个是社会市场,一 个是货币市场。市场不同,规则不同,回报不同,人们的关注点也不同。从道德 层面考量某种行为时,人们通常不会考虑其市场价值,即使没有任何报酬,人们 也乐于帮忙,因为人们觉得这样的行为有道德和精神意义上的价值。如果某种行 为属于社会市场,就不要将其引入货币市场进行“定价”,否则会让人不悦,甚 至产生厌恶、抵触情绪。当然,对于帮助过我们的人,我们应该答谢,但不是给 钱,一份小礼物会让施助者更开心,因为礼物的意义不是对他们的善行或者义举 进行“定价”,而是一种精神层面上的感激和褒扬。
这个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,在这个世界上,有许多东西是不能也无法“定价” 的。如果你认为金钱能解决一切问题,那就难免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人生难题。
世上恐怕没有比“一见钟情”更美的词了。看一眼,就爱上了对方,简直太 浪漫了。如果双方都是一见钟情的话,我想这绝不能用“偶然”来形容,用“神 奇”才更贴切。
实际上,到目前为止,学者们还没有完全揭开“一 见钟情”的秘密。一见钟情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,有 人经常一见钟情,而有人从未一见钟情过,还有人一 生就只一见钟情过一次,结果就和对方结婚并厮守到 老。这样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还很常见。那么,人到 底为什么会一见钟情呢?关于这个问题,在目前的心 理学界还是众说纷纭。
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,如果对方的眼睛、鼻子、嘴巴等器官和自己的相 似,我们就会对对方产生亲近感,这种亲近感是发展爱情的基础。还有一种说法 认为,有人会对和自己免疫类型完全不同的人产生好感,他们能从对方身上感受 到一种“传达物质”,这种物质也能促进爱情的发展。的确,人类想寻找自身所 不具备的免疫类型,这从生物学的角度也能解释。有趣的是,前一种说法认为, 人会对与自己相似的异性一见钟情;而后一种说法认为,人会对与自己不同的异 性一见钟情。
最近又出现了一种新的说法,认为人的大脑具有一种在瞬间找到结论的“适 应性无意识”功能。它是人类所具有的一种瞬间判断能力。也就是说,任何人都 能在一瞬间看清事物的本质或者找出问题的答案。有些人一生只有一次一见钟情 的经历,就能和一见钟情的对象厮守终生。这让我们相信,他们就是在一瞬间找 到了这辈子最适合自己的人。因而,一见钟情所产生的爱情并不是暂时的感情, 也许这才是爱情的本质。
你是否想过,当你夜晚进入梦乡时,你的身体内还有大量的器官在“值夜班” 呢?
“心脏在值夜班。”你一定会不假思索地回答。确实如此。即使在睡眠环境 下,心脏恐怕一分钟也不能停止跳动。不过心脏并不是一刻不停地在工作,它也 会抽空儿休息。它收缩时是在工作,舒张时是在休息。 当每分钟心跳 75 次时,每一次心跳,心房和心室的 收缩时间分别为 0.1 秒和 0.3 秒,而舒张时间分别为 0.7 秒和 0.5 秒,休息时间比工作时间还长。
肺也在“值夜班”。人们夜晚睡觉时,肺就像一 台鼓风机,不停地把富含氧气的空气吸入体内,把含 有二氧化碳的废气排出。科学家们认为这台鼓风机停 止工作 5 分钟,人就会“断气”。当然肺也要休息,它的 7.5 亿个基层单位—— 肺泡采用轮休制,每次呼吸只有部分肺泡在工作。
说到“值夜班”,也别忘了消化系统。根据实验,玉米在胃内消化要停留 3 个多小时,在小肠内吸收要停留 5 个小时,在结肠内要停留 16 个小时,经过 20 多个小时的消化吸收后,开始由“环卫部门”——直肠排出。
此外,很多人大概还不清楚,调节人体功能的内分泌腺体也坚守在“夜班” 岗位上。例如,腺垂体分泌的一种生长激素能促进蛋白质合成,加速软骨与骨头 生长,使人长高,这种对发育极其重要的激素在人熟睡 5 小时后达到分泌的最高 峰。至于神经系统这个人体活动的“总司令部”,在夜间当然是“灯火通明”。
感谢这些“夜班工人”,是它们使我们的生命得以平稳地延续。
动画是集合了绘画、漫画、电影、数字媒体、摄影、音乐等众多艺术门类于 一身的艺术表现形式。它也是一门幻想艺术,它更容易直观表现和抒发人们的感 情,可以把现实中不可能看到的呈现于人们眼前,扩展了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。
许多人认为,动画片拍摄的对象不是真实存在的,是一些凭空创造出来的东 西。实际上,动画本身与其拍摄对象并无必然联系,真正区别 动画和电影电视技术的关键是拍摄方式。在三维动画出现以 前,对动画技术比较规范的定义是:采用逐帧拍摄对象并连续 播放而形成运动影像的技术。不论拍摄对象是什么,只要它的 拍摄采用的是逐格方式,连续播放时形成了活动影像,那么它 就是动画。
动画是把人或物的表情、动作、变化等分段画成许多幅画, 再用摄影机连续拍摄成一系列画面,在视觉中形成连续变化的 图画的一种技术。它的基本原理与电影、电视一样,都是视觉原理。人类具有“视 觉暂留”的特性,就是说人的眼睛在看到一幅画或一个物体后,形成的画面在 0.34 秒内不会消失。利用这一原理,在一幅画还没有消失前播放下一幅画,就会 产生一种流畅的视觉变化的效果。因此,电影拍摄和播放的速度是每秒 24 幅画 面,电视则是每秒 25 幅或 30 幅。如果低于每秒 10 幅的话,就会出现停顿现象。
判断一个作品是不是动画,不在于看其使用的材质或创作的方式,而要看作 品是否符合动画的本质。时至今日,动画已经包含了各种形式,但不论何种形式, 它们都具有一些共同点:其影像是以电影胶片、录像带或数字信息的方式逐格记 录的;另外,影像的“动作”是被创造出来的幻觉,而不是原本就存在的。
前不久,一颗人造卫星坠落地球的新闻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。尽管它并没 有“砸”中地球上的人类,也几乎未带来任何不良影响,但这一事件使人们不得 不重新考虑人类自发射第一颗卫星以来始终面临的问题——太空垃圾的处理。
为何不能对太空垃圾听之任之?因为直径一毫米的铝球在每秒 8 公里的速 度下,能够毫不费力地穿透 4 毫米厚的铝层。太空垃圾的运 行速度基本上不低于这一速度,万一撞上某个飞行器,破坏 力可想而知。其实,太空垃圾还不止废弃卫星这一类,微小 的金属碎片、火箭分离后的箭身,宇航员遗失的工具……据 不完全统计,目前太空中飘移着大约 5000 万片人造航天器的 残骸。它们主要集中在人造卫星云集的区域:高度在 2000 千 米以下的低轨道和距离地面 3.5 万千米的地球同步轨道。其 中,废弃的卫星等人造航天器,由于个头大,潜在危害也大, 最让科研人员费脑筋。
最简单也最管用的处理办法,就是推行“谁发射谁回收”的国际惯例。有专 家认为,要对卫星实行强制报废措施,通过技术手段,让它在能源耗尽前返回地 球。不过,这种做法意味着缩短卫星的服役期,增加成本。因此,如果没有一个 国际间的公约或者某种强制措施的话就很难实行。目前在全世界通行的,是 1972 年的联合国《空间物体所造成损害的国际责任公约》,但其仍存在法律规定不完 善、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。
强制法规暂难实施,技术层面的大胆“创意”倒是不少。有些设想可谓“天马行空”:发射装有机械臂的宇宙飞船,将太空垃圾“夹”回舱中;用聚合物织 成“捕鱼网”,由航天飞机将其送入轨道“收纳”垃圾……不过这些方案都处于 设想阶段,可操作性有限。
缩写。
(1)仔细阅读下面这篇文章,时间为 10 分钟,阅读时不能抄写、记录。
(2)10 分钟后,监考收回阅读材料,请你将这篇文章缩写成一篇短文,时 间为 35 分钟。
(3)标题自拟。只需复述文章内容,不需加入自己的观点。
(4)字数为 400 左右。 (5)请把作文直接写在答题卡上。
甲、乙两个人在荒漠中各自种下了一片胡杨树苗。树苗成活后,甲每隔三天 就会挑着满满的水桶,到荒漠中来,一棵一棵地给他的那些树苗浇水。不管是烈 日炎炎,还是狂风大作,甲都会雷打不动地来浇他的那些树苗。有时刚刚下过雨, 他也会锦上添花地给那些树苗再浇一瓢水。他说,沙漠里的水漏得快,别看这么 三天浇一次,树根其实没吮吸到多少水,水都从厚厚的沙层中漏掉了。
而乙就悠闲多了。树苗刚栽下去的时候,他来浇过几次水,等到那些树苗成 活后,他来的次数就少了。即使来了,也不过是到他栽的那片幼林中去看看,发 现有被风吹倒的树苗就顺手扶一把,没事的时候,他就在那片树苗中背着手随意 地走走看看,不浇一点儿水,也不培一把土。人们都说,这人栽下的那片树,肯 定成不了林。
过了两年,两片胡杨林的树苗都长得有茶杯口那么粗了。忽然有一夜,狂风 从大漠深处卷着漫天的沙尘飞来,肆虐了整整一夜。第二天风停的时候,人们到 那两片胡杨树林里一看,不禁感到十分惊讶:辛勤浇水的那个人的树几乎全被暴 风给刮倒了,有许多树几乎被连根拔了出来,到处是折断的树枝、倒地的树干、 被拔出来的黝黑的根须,一片狼藉,惨不忍睹。而那个悠闲的不怎么给树浇水的 人的林子,除了一些被风撕掉的树叶和一些被折断的树枝外,几乎没有一棵被风 吹倒或者吹歪的。
大家都大惑不解。
乙微微一笑,说:“他的树这么容易就被风暴给毁了,就是因为他浇水浇得 太勤了。”
人们更迷惑了,难道辛勤为树浇水也错了吗?
乙顿了顿,说:“其实树跟人是一样的,对它们太殷勤,就会增加它们的惰 性。你经常给它们浇水施肥,它们的根就不往泥土深处扎,只在土壤表层盘来盘 去。根扎得那么浅,怎么能经得起风暴呢?如果像我这样,把它们栽活后,就不 再去理睬,地表没有水和肥料供它们吸收,逼得它们不得不拼命向下扎根,恨不 得把自己的根穿过沙土层,一直扎进地底下的源泉中去。有这么深的根,我还会 发愁这些树不枝叶繁茂,会怕它们轻易就被风暴刮倒吗?”
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啊。一帆风顺、没有经历过风雨的人生是经不起挫折的, 要想使你的生命之树能根深叶茂、顶天立地,那就不能给它过于充足的水分和肥料,而是要逼迫它奋力向下,自己扎根。不管是一棵草,还是一棵树,什么样的 条件就会造就什么样的命运。可以说,温室里培育不出茁壮的幼苗,顺境中很难 产生伟人。
Xem thêm đề thi tương tự
101 câu hỏi 1 mã đề 1 giờ
198,762 lượt xem 107,023 lượt làm bài
101 câu hỏi 1 mã đề 1 giờ
202,337 lượt xem 108,948 lượt làm bài
101 câu hỏi 1 mã đề 1 giờ
214,322 lượt xem 115,402 lượt làm bài
101 câu hỏi 1 mã đề 1 giờ
213,973 lượt xem 115,213 lượt làm bài
101 câu hỏi 1 mã đề 1 giờ
220,459 lượt xem 118,706 lượt làm bài
101 câu hỏi 1 mã đề 1 giờ
214,960 lượt xem 115,745 lượt làm bài
101 câu hỏi 1 mã đề 1 giờ
201,870 lượt xem 108,696 lượt làm bài
101 câu hỏi 1 mã đề 1 giờ
198,995 lượt xem 107,149 lượt làm bài
101 câu hỏi 1 mã đề 1 giờ
199,710 lượt xem 107,534 lượt làm bài