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SK 6 Actual test 14
Thời gian làm bài: 1 giờ
Hãy bắt đầu chinh phục nào!
Xem trước nội dung:
如果让你选择,是同快乐的人还是与 {{}} 的人呆在一起,你一定会选择前者。假如你希望人们乐于和你 {{}} ,那你就要 {{}} 快乐的心情。
中国一直推崇以和为贵,真正的“和”是什么?就是在 {{}} 不同声音、不同观点的前提下,对于他人的一种 {{}} 、一种吸纳。其实这就是 {{}} 的君子之道。
谈到苹果,就不能不提起河南省灵宝。那里 {{}} 黄土高原丘陵地带,是最适于苹果生长的地方之一。灵宝境内 {{}} 高,昼夜温差大。那里生长的苹果甘甜可口, {{}} 称“苹果之王”。
《清明上河图》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传世名作,它以 {{}} 的工笔记录了北宋末年,首都汴京郊区和城内汴河两岸的建筑和民生, {{}} 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的繁荣景象和自然风光,是汴京当年 {{}} 的见证,也是北宋城市经济 {{}} 的写照。
热气球的操作员能做的,只是调整气球的高度以 {{}} 不同的风向而已。至于气球的 {{}} 航线和落点,就只能听天由命了。这正是乘坐热气球的魅力所在:有控制的可能性,又保留了不确定性,所以它比任何精确设定的飞行都来得 {{}} 。其实人生的 {{}} 也是如此,全在这定与不定之间。
在演讲中,好的悬念不仅能够使演讲者成为听众注目的 {{}} ,而且能够活跃现场 {{}} ,激发听众聆听和 {{}} 的兴趣。因此,在演讲中制造悬念,可以有效地吸引听众的注意力,使演讲内含的 {{}} 和情感得以准确传达。
争吵时,你最应该做的并不是用 {{}} 或态度上的强硬来压倒对方,使争吵继续下去。你需要的是冷静和克制,冷静地把对方的话听完。即使 {{}} 都在你这边,你也不要用比对方更高的 {{}} 来征服对方,你越想征服对方,对方 {{}} 越大。
我们要为受窘的人说一句解围的话,为 {{}} 的人说一句鼓励的话,为疑惑的人说一句提醒的话,为 {{}} 的人说一句增添信心的话,为痛苦失意的人说一句 {{}} 同情的话,许多时候,雪中送炭比 {{}} 好。
景德镇制瓷业从五代到清代历经千年而 {{}} ,这在世界陶瓷史上是 {{}} 的。它 {{}} 历代名窑之大成,以精湛的制瓷技艺,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陶瓷最 {{}} 的代表。
心理学家指出:只有当人们目标 {{}} 时,他们才能清楚地 {{}} 自己现在所处的位置与目标之间的差距,才有可能 {{}} 到“成功的喜悦”。这种感觉将 {{}} 他们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去克服一切困难,进而 {{}} 目标。
如果给甲一个机会,给乙 300 个机会,那么, ?如果要你选,我想,你一定会选乙,因为乙拥有比甲多得多的机会,所以乙也就更有可能把握机会了。 ,我们先来读读下面的故事吧。
有一位射击运动员,开始时,教练每天给他 300发子弹进行训练, ,还没对准靶心就随意地发射,结果射击成绩一直得不到提高。后来,教练改变了训练方法,每天仅给他一发子弹,因为只有一发子弹可以发射,只有一次机会,所以他训练起来变得格外认真, 。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,他的射击成绩突飞猛进。
“1”为什么大于“300”?就是因为“1”是“唯一”,失去了这“唯一”,就什么也没有了,所以人们对这个“1”就看得格外珍重。而如果换上“300”,失去了其中一个“1”,还有许多个“1”,所以人们对失去其中的一个又一个“1”,也就漠然视之,正因为这种漠然视之的态度, 。
A 再也不敢有丝毫马虎
B 在判断你的答案是否正确之前
C 谁更有可能把握机会呢
D 可他训练起来总是漫不经心
E 有人最终失去了全部
汉朝末年,天下纷争。刘备十分重视人才,他听说诸葛亮的大名后, ,想请诸葛亮出来帮助他治理国家。恰巧诸葛亮这天不在家,刘备只好失望地回去了。
不久,刘备又和关羽、张飞冒着大风雪去请诸葛亮。不料诸葛亮这次又出外闲游去了。张飞本不愿意再来,见诸葛亮不在家,就催着要回去。 ,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之情和请他出来帮忙治理国家的意思。
过了一段时间, 。刘备又准备去请诸葛亮,关羽说,诸葛亮也许只是徒有一个虚名,未必有真才实学,不用再去了。张飞生性鲁莽,主张由自己一个人去叫就可以了,如果诸葛亮不来,就用绳子把他捆来。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番,又和他俩第三次去拜访诸葛亮。
到了诸葛亮家时,诸葛亮正在睡觉。刘备不敢惊动他, ,才请他谈话。
,就跟着刘备出山,全力辅佐刘备治理国家,建立了强大的蜀汉王朝。
这就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——《三国演义》里讲的“三顾茅庐”的故事。
A 一直等到诸葛亮自然醒来
B 诸葛亮那边没有任何动静
C 就和大将关羽、张飞带着礼物到诸葛亮家去
D 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
E 诸葛亮见刘备如此诚恳地请他
有一个年轻人和一个老人同时坐在岸边垂钓。
到了傍晚,年轻人的鱼筐里空空如也,老人却收获颇丰,鱼筐里装满了大大小小的“战利品”。
年轻人很奇怪,迷惑不解地上前询问老人:“您好,请教您一个问题。您看,咱们几乎是同时来这里钓鱼的,我看您也没用什么特别的诱饵,为什么我钓了一天都毫无收获,您却满载而归呢?”
老人微笑着说:“其实道理很简单。你们年轻人大都有一种通病,那就是做什么事情都很浮躁,动不动就心急了。我注意到,你钓鱼的时候总是沉不住气,时不时动动鱼竿,发发牢骚,或者在岸边焦躁地走来走去。本来鱼很可能要上钩了,被你这么一影响,就游走了。而我钓鱼时基本上是一种忘我的境地,静气凝神地守在岸边,让鱼儿在上钩之前根本感觉不到我的存在。钓鱼是一件讲究耐心的事,如果缺乏平和的心态,你就无法让鱼上钩。”
有时候,投资失败并非输在外在的客观条件上,甚至在客观条件很好的情况下,有人仍然会“颗粒无收”或者“功亏一篑”,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我们浮躁的心态,捂不住手里的牌,轻易地就甩了出去,结果往往是追悔莫及。
大凡成功的投资者,都是“戒骄戒躁”的高手,他们每逢大事都能保持冷静,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,以稳健又不失迅速的行动追求赢利。
提起生物进化,人们多半会想到“物竞天择,适者生存”这 8 个字。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,唯有战胜对手的幸运儿才能赢得大自然的青睐,拿到参加下一场物种角力的入场券。然而,大自然并不只是沿着单一的路线前行,“合则双赢,争则俱败”,体现互助与合作精神的共生或许是影响历史进程的另一重大因素。
从表面上看,共生关系只是残酷竞争中的权宜之计,是特定条件下的巧合而已。然而生物学的研究却发现,这种生存战略同样是大自然的选择,是另一条进化道路——共生进化的产物。
共生的形态多种多样,不拘一格。它存在于各层次、各种类生物的互动之中。海葵虾,顾名思义,对美丽的海葵情有独钟,它总是夹着海葵浪迹于海底世界。一遇危险,自有长着含毒触角的海葵出面摆平。这样一来,海葵虾可以放心觅食,不必为安全多费心机;而生性慵懒、喜静不喜动的海葵只要从共生伙伴的食物中分一杯羹就足以果腹。
植物与动物共生的现象也不少见。生活在墨西哥的一种蚂蚁把巢筑在刺槐中空的树干中,享用刺槐叶柄分泌的富含糖分的汁液。作为回报,蚂蚁则负责植物的安全工作,一旦刺槐的敌人——食叶昆虫及其幼虫、草食动物靠近时,盛怒的蚁群就会蜂拥而出,与入侵者做殊死搏斗,直到把它们赶走。此外,蚂蚁还可以清除会对刺槐造成威胁的寄生植物。当这些植物靠近时,蚂蚁就会毫不客气地上前啃掉它们的藤条和嫩芽。
高等植物与真菌的共生也早为人类所熟知。在这种共生关系中,真菌的菌丝体长在植物的根部,吸收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,而植物则可以从真菌的分解物中吸取养料。
科普与流行文化之间就真的那么水火不容吗?当然不是。科普作品与严格的科学研究著作之间的主要差别,在于前者的受众主要是科学界之外的公众,而后者则是科学领域中的专家。对于专家,当然不必更多地考虑通俗、普及和喜闻乐见的形式问题,但当面向公众时,这些问题却是不可回避的。当科普作品本身并不流行普及时,我们首先应该从自身找原因,而不只是一味地责备受众缺少什么科学素养和人文品位之类的东西。即使受众真是因为缺少这些东西而使得科普作品难以流行,那也只能说是科普作品的作者工作没有做到位,没有很好地履行其宣传普及的职责而已。流行文化之所以会变得流行,肯定有其道理,有其规律。其实,流行文化也并非只顾流行而不负载任何理念。相对来说,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,情况要稍好一些,至少我们还可以看到像蔡志忠对古典人文作品的漫画演绎,看到对艰深的哲学的图说等。
在科普工作以及在范围更广的教育领域中,我们经常听到的一种说法,就是寓教于乐。或许这也正是科普作品不能流行的重要原因之一。在这里,认为只有教以及相关的学习,才是最终的目的,而只将乐作为达到这一目的的一种手段,实际上,这样做恰恰是把目的和手段相混淆了。如果反过来,以一种新的方式来思考和工作,也许效果会大大不同。那些理想而有益的流行文化的特征,恰恰就是乐字当头,教也就在其中。对于科普,也是同样的道理。
因此,我们既需要研究流行文化与科普工作的关系,也需要在实践中努力将科普作品做成流行文化的样式,并最终使科普也成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。
著名画家张大千留着飘逸的白胡子,看上去颇有仙风道骨的气质。一个朋友见到大师,好奇地问道:“张先生,您睡觉时,胡子是放在被子上面,还是搁在里头?”张大千每天上床睡觉,从来没注意过自己的胡子,故而据实道来:“这„„我也不清楚。是啊,我怎么没在意这个呢?这样吧,明天再告诉你。”
这天晚上,张大千躺在床上,将胡子放在被子上面,觉得好像有点儿不太对劲,把它捋到被子里头,也感觉不像是那么回事。真可谓“里也不是,外也不是”,怎么折腾都觉得不妥。他不由得感叹:“以前这根本就不算是什么事,现在怎么成了头痛的问题呢?”
心理学家做过一项实验,人们穿针的时候,神情越是专注,越是不容易穿进去。他们称这种现象为“目的颤抖”,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“穿针心理”。有时,事情就是这样,你目的性越强,越容易把事情搞糟。你越是特别在意什么,它给你带来的困扰就越大。打个比方说,噪声达到同样的分贝,有的人感觉要强烈一些,有的人感觉就没那么明显。只缘前者更在意噪声,所受的影响和危害也就更大。即使是同一个人,听到同样分贝的噪声,当他心不在焉的时候,就不会觉得噪声有多么严重;当他被噪声牵制了注意力,搞得心神不宁的时候,就会感到噪声大得难以容忍。
有时,受伤带来的疼痛,也和人的注意力有关。一个人精力高度集中时意外受伤,往往感觉不到疼痛,也不知道自己受伤。一旦看到伤口在流血,他就会慢慢恢复痛感。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,其实受伤时疼痛已经造成,只是人全神贯注于别的地方,感觉都倾注到了别的因素上,所以掩盖了本身的痛觉。
一个人要有所创新,必须具备三项基本素质,即识、胆、才。
识,指的是眼力,对事物的洞察力与敏感度;胆,指的是魄力,面对未知世界敢于探险的精神;才,指的是智力,包括文化水平、技艺方法等。三者相互依存,缺一不可。这三方面素质的形成,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人所拥有的信息量,而信息量的多少,与其工作环境、居住条件、流动性有很大关系。
一个人如果长期在一个相对不变的环境中循环往复地生活,没有新信息激发他去思考、去比较,就很容易思维僵化,更难有预测未来的能力。相反,一个人若生活在无限广阔的天地里,处于不断变化的环境中,时刻接触一些新的信息,“摩擦生热”的法则就会发生作用。他可以思路大开,把自己在不同环境中观察到的事物加以比较,找出规律,并以此预测未来,发现社会的“大趋势”。
一个人长期依偎在父母身边,每说一句话都要看看周围人的眼色,特别是父母对自己的态度,这会导致他遇事谨小慎微,工作循规蹈矩。相反,如果置身于大千世界,他就敢想敢说,敢于向传统观念挑战,敢于冒险,敢于创新。
一个人走向四方,要适应新环境,这会激发他的求知欲,学习、学习、再学习就会成为他的一种习惯。与知识丰富的人一起工作,可以培养他的竞争力、进取心、好胜心,促使他孜孜不倦地去追求,以获得胜过别人的能力。广泛的社会交往更会使他思路开阔,乐于接受新的东西。
在现代社会,衡量人才的标准不仅是知识储备,更重要的是创新能力。如果一个人不能把他所掌握的知识当做创新的源泉,他对社会的贡献将会十分有限。
缩写。
(1)仔细阅读下面这篇文章,时间为10分钟,阅读时不能抄写、记录。
(2)10分钟后,监考收回阅读材料,请你将这篇文章缩写成一篇短文,时间为35分钟。
(3)标题自拟。只需复述文章内容,不需加入自己的观点。
(4)字数为400左右。
(5)请把作文直接写在答题卡上。
门口草坪上的露珠泛着清晨的阳光。“再见,晚上见。”我冲着妻子挥挥手,然后回到餐厅看孩子是不是吃完了早饭,接下来,准备送他去学校。
工作曾经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。我和朋友合伙开了一家小型科技公司,经济危机来了,公司没了生意,我也失业了。接着我到处搜集招聘信息,不断投简历,但是毫无音信。时间一点一点地“蚕食”着家里的积蓄,我却一筹莫展。一天晚上,妻子和我坐在客厅里发愁。我说:“我们的经济出现了问题,而且问题很严重。”妻子说道:“没关系,下个月我可以回学校去教书。”这句体贴的话,对我来说更像个打击。我们俩都觉得其中一个人待在家里照顾孩子比较好,但我从没想过那个人会是我。
妻子顺利地上班了,我却一下子失去了原来的生活节奏,每天奔波于家、学校和超市之间,送孩子上学,放学接他回家,穿着围裙洗衣做饭。开始的几个星期,孩子几乎每天都要吃做糊了的饭菜,穿没有洗干净的衣服,我很奇怪为什么放了那么多洗衣液还是洗不干净,甚至还有好几件衣服被我熨出了洞。我感到非常沮丧,这种生活对于一个曾经视事业如生命的男人来说简直是种折磨,而我的电子邮箱里还是一封邮件也没有。妻子吃着做糊了的米饭,笑着说:“还不错。老公,你会越来越棒的。”
一天下午,我接孩子放学,看时间还早,就带他来到附近的一个公园,看到另一个家长在和孩子玩耍,居然也是个男人。他主动上前和我攀谈起来:“我每天都来接女儿放学,然后和她一起来这儿玩。”男人继续说道:“经济危机来了,公司给我放了长假,我主动提出在家照看孩子,你呢,在忙什么?”他还是问了我最不想听到的问题。“没什么,我,我也是待在家里照顾孩子。”我感到非常尴尬。“你真是太幸运了,和我一样幸运,不是吗?我的父亲是个工作狂。我小时候他总是没时间陪我,我多么希望他能带我去游泳、去溜冰„„那时我就告诉自己,将来当了父亲绝不能像他一样。但事实上,等我当了父亲,我却经常到各地出差,不是在飞机上就是在开会,我和女儿的交流只能在电话里进行。所以现在我不能再浪费这个机会了。这是老天对我的恩赐。”
幸运?恩赐?他居然这样想。那个男人走后,我看着来回追逐的孩子们,忽然感觉轻松了很多。女儿最喜欢哪双鞋?儿子最喜欢吃什么蔬菜?有多少爸爸能脱口而出呢?现在我从孩子身上学到的东西是工作时无论如何也学不到的。更重要的是,我现在能和孩子每天面对面地交流,这在以前是做不到的,而这种交流会影响他的一生。现在我明白了,在我面前的确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,能和孩子们一起成长不就是我现在的工作吗?我的工作应该远比挣100万更有意义。
Xem thêm đề thi tương tự
40 câu hỏi 1 mã đề 1 giờ
193,496 lượt xem 104,188 lượt làm bài
101 câu hỏi 1 mã đề 1 giờ
201,870 lượt xem 108,696 lượt làm bài
101 câu hỏi 1 mã đề 1 giờ
198,995 lượt xem 107,149 lượt làm bài
101 câu hỏi 1 mã đề 1 giờ
199,710 lượt xem 107,534 lượt làm bài
101 câu hỏi 1 mã đề 1 giờ
201,881 lượt xem 108,703 lượt làm bài
101 câu hỏi 1 mã đề 1 giờ
200,813 lượt xem 108,129 lượt làm bài
101 câu hỏi 1 mã đề 1 giờ
220,746 lượt xem 118,860 lượt làm bài
101 câu hỏi 1 mã đề 1 giờ
198,762 lượt xem 107,023 lượt làm bài
101 câu hỏi 1 mã đề 1 giờ
214,322 lượt xem 115,402 lượt làm bài